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广东教师的骄傲!

广东教育杂志社 广东教育传媒 2022-07-15
佛山

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广东省2人当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8人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其中,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教师赖宣治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柯石磷、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张忠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中心小学科研主任陈燕梅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全国道德模范

是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内的

最高个人荣誉,

分别表彰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

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模范代表。


广东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2人




助人为乐类:
张莹莹,女,1989年8月生,广东省深圳市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敬业奉献类:
赖宣治,男,1986年8月生,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教师。



广东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8人


助人为乐类:
李慧文,男,1959年12月生,广东省韶关市中心血站退休干部。
见义勇为类: 
柯石磷,男,1959年9月生,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诚实守信类:
谢惜丹,女,1990年3月生,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江东镇谢渡村村民。
敬业奉献类:
李兰,女,1976年12月生,广东省茂名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
张忠德,男,1964年9月生,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管向东,男,1962年8月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孝老爱亲类:
陈燕梅,女,1976年10月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中心小学科研主任。
胡珍,女,1968年12月生,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赖宣治:
一位老师 一根绳子 一段教育传奇

33名世界冠军、

11项世界纪录、

超过1000枚奖牌......



今年35岁的体育教师赖宣治“白手起家”,推动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跳绳运动从零起步,带领着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训练,从乡村小操场跃上世界大舞台,为中国摘金夺银,缔造了“世界跳绳梦之队”的神话,纪录片在全球多国展映,感动世人。

小小一根绳,

挥舞出一群农村少年的梦想,

见证了一位乡村教师的传奇经历,

更成就了一段中国校园特色教育的佳话。


赖宣治,

这位出自广州教育界的传奇缔造者,

荣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

最高个人荣誉——全国道德模范。


乡村小学 一“跳”扬名天下

2015年,在迪拜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学生跳绳锦标赛上,一名来自广州市花都区七星小学的学生“一跳成名”,用半分钟220下的成绩创下新纪录。

半分钟220下是什么概念?即每秒钟跳7.3下!让现场的多个国际裁判、观众目瞪口呆。

此次比赛,七星小学跳绳队斩获所有28块金牌中的27块,取得团体冠军。

动图图源:央视节目《面对面》

在媒体争相报道孩子们的夺冠新闻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他们竟然来自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消息传来,轰动了花都、广州、全国乃至世界教育界,成就中国校园特色教育的一段佳话,被誉作“中国速度”。

一所基础条件落后的农村学校,逐步成长为教育环境完善、充满生机活力的名校,不得不提一位幕后功臣:现年35岁的七星小学体育教师、副校长赖宣治。


“体育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时间回到2010年,彼时,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市怀乡镇的赖宣治刚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怀着满腔热情来到七星小学,成为该校自开办以来第一个专职体育教师。

七星小学以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主,校内体育场地、运动器材非常缺乏。为了让孩子们有一块较好的运动场,他每天下班后拿起锄头就去平整学校田径场;为了让学生有学习训练用的体育器材,他一有空闲就卷起袖子去维修损坏的体育器材,因此被大家戏称为“学校的后勤部长”。

“体育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位80后青年教师,坚信通过体育教育可以改变学校的现状、改变孩子的命运。2012年,赖宣治根据七星小学的办学条件,以及跳绳对器材和场地要求较低的特点,将跳绳定为学校体育重点发展项目,成立了学校跳绳队。

体形偏高偏壮的赖宣治原本是个不擅长跳绳的体育老师。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半路出家”的他又一头扎进跳绳的研究中,四处收集跳绳比赛视频,认真钻研。为了学习一个动作,一个视频他能反复看上百遍,重复观摩练习,直至学会才罢休,甚至“晚上睡觉做梦也都想着怎么去跳绳”……

“想带孩子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

在研究了国内外上千个视频后,赖宣治探索出了一套摆脱复杂要领、适合小学生实际的跳绳教学方法;在自己领会了跳绳学习窍门后,他又从姿势上着手改进,埋头创新,经过2年的摸索,发现“弓着腰能缩短绳子的距离,绳子越短,运动的轨迹就越短,转得更快,摩擦力也更小”,最终研究出“独门秘功”——“半蹲式”跳法。

孩子们耍弄的一招一式都有了模样,可赖宣治认为还有精进的空间,他想:“什么样的跳绳才能跳得更快?”

有一天摩托车坏了,赖宣治推车去修车档,一条刹车线引起了他的注意,“摩托车的刹车线软硬、粗细适中,是做跳绳的好材料。”于是,他找来了几条刹车线,削竹子做手柄,一条自制的“刹车线”跳绳诞生了。上手时果然快了很多,从原来的30秒单摇70多下增速到100多下。

从此,赖宣治独创的“半蹲式”跳法和“刹车线”跳绳成了七星小学跳绳队队员的标配,也成为团队征战四方的法宝。


自此,孩子们梦想的种子,便被这根小小的跳绳点燃,一发而不可收。在赖宣治的带领下,七星小学一路跳出名堂,以骄人成绩震惊世界:先后培养出33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11项世界跳绳纪录,荣获奖牌数超1000枚。他们还受邀参加了G20峰会、博鳌亚洲经济论坛等世界性活动演出。


2018年,赖宣治作为首批由中国派往巴拿马支教的老师,在当地学校推广校园跳绳运动,指导学生跳绳表演队训练。同期,七星小学跳绳队还受邀参加了“一带一路”连中巴巴拿马城跳绳展示活动,一根绳子牵起中巴两国友谊的纽带。

“想带孩子走出去,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当年的梦想照进了现实,七星小学那些曾经敏感、内向的孩子也逐渐变得活泼大方、自信开朗。 

“体育锻炼还能磨炼学习的意志力” 

七星小学跳绳队队员主要是来自贵州布依族以及河南、四川南下广州种菜的农民子女。由于家庭贫苦缺乏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比较内向自卑,学习成绩也不理想。赖宣治不仅教跳绳,还利用午休时间给他们补课。跳绳比赛中的佳绩,提升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也激励出他们的学习热情,老师和家长从中看到了希望。


“体育锻炼不会影响学业,还能磨炼学习的意志力。”赖宣治用事实回应了外界的顾虑。既有被广大网友称赞为“光速少年”的世界冠军岑小林从成绩倒数进步至名列前茅,也不乏升读花都区最好高中、考上心仪大学的许多例子,一根根绳子彻底改变了一个个孩子的人生轨迹。

七星小学也因赖宣治带头舞动的这根绳子,擦亮了学校的文化底色,带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步步提高。该校连续多年被评为花都区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和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并先后荣获广州市文明校园、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广东省跳绳运动特色项目学校、全国跳绳优秀贡献单位、全国跳绳运动最佳团队、全国高水平跳绳优秀示范学校等称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赖宣治在个人教育人生大放异彩之时,把目光投向了远方。他响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号召,跨校送教,辐射带动兄弟学校跳绳运动发展,打造区域教育品牌。他的教学足迹遍及广州100多间学校,指导多所学校在各项跳绳赛事中收获好成绩。2013年以来,他先后多次受镇、区、市、以及全国教育指导部门和体育部门委托,对体育教师进行了过百次培训,培训人数达数万人次。

赖宣治的先进事迹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共同关注等重要栏目的追踪报道。他还成为“新闻周刊”人物,入选“感动中国”以及“2019CCTV体坛风云人物”。

动图图源:央视节目《面对面》

师生们的感人故事,被拍摄为励志电影《点点星光》并原型主演。影片荣膺2021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在2019年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上获评“小学生最喜爱的儿童片”。此后,该片被推介到荷兰、波兰、比利时、加拿大、印度等全球7个国家展映,入围了23届蒙特利尔国际儿童电影节(FIFEM)主竞赛单元、第60届捷克兹林国际电影节,并获得了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大奖。


一根绳子带动起一校教育,引领乡村孩子坚毅自信,积极进取,迈上广阔的成功舞台。一个乡村教师,用一根小小绳子书写了一段伟大的乡村教育传奇。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退休教师柯石磷救溺水者达20人

“对我来说,救人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是很平常的事情。”

“每个人都做一些好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上面两句话

出自揭阳市靖海镇中心小学

退休教师柯石磷之口

年过六旬的柯老师深谙水性

据他回忆,近40年

累计救过的溺水者已有20人

2020年12月,柯石磷被评为

第七届广东省道德模范


视频:第七届广东省道德模范柯石磷




柯石磷

柯石磷,男,1959年9月生,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2019年9月13日18时许,柯石磷在惠来县靖海镇绿洲海滩,发现2个海泳的小伙子被潮水推离海岸,情况十分危急。深谙水性的柯石磷立即拿起两个救生圈冲进大海,花了近10分钟游到两个小伙子身边,把救生圈套在他们身上,引导他们避开海涡,顺着潮流方向划水。19时许,三人游回岸边。柯石磷把两名小伙推上岸后,因体力不支,被急流卷走。在海上漂流半个小时后,柯石磷被冲到距事发地几百米的沙滩上,被搜救人员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一度被下达病危通知单。20多年来,柯石磷6次下海勇救15人,1995年6月,他协助民警在靖海海滩救起1名同镇居民;2002年8月,他在同一片海域救起1名广州某集团职员;2005年9月,他下海援引几名不能回岸的深圳某公司员工撤出急流,迂回游回岸边。柯石磷荣获“广东好人”称号。


“有人落水了!”2019年9月13日18时许,揭阳市靖海镇绿洲海滩上哗声阵阵,2名海泳的年轻人不慎被潮水推离海岸,两名落水者在浪潮中起起沉沉,十分危险。正当众人焦急之际,人群中忽然冲出一名老人,拖着两个救生圈跳入海中。


这名老人正是靖海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柯石磷。他刚刚手术出院,本是来陪同家人到这里欢度中秋佳节。柯石磷深谙水性,忍着痛风,毫不犹豫冲向大海。他游了10分钟游到两个小伙子身边,把救生圈套在他们身上,一边引导他们避开漩涡,一边奋力朝岸边划去。


19时许,两名年轻人被安全推上岸,60多岁的柯石磷却因体力不支被急流卷走,在海上漂浮了近50分钟后,才被搜救队找到并送往医院。因血氧饱和度极低,柯石磷一度被下达病危通知书,所幸最终转危为安。


柯石磷被评为广东省见义勇为先进代表


事实上,这不是柯石磷第一次见义勇为。13岁开始,他跟随父辈下海“讨生活”,他熟悉大海,掌握了一套海上救援技巧,成功救起不少人。他粗略回忆,近40年,他累计救过的溺水者已有20人。1995年6月,他协助民警在海滩救起1名同镇居民;2002年8月,他在同一片海域救起1名广州某集团职员;2005年9月,他下海援引几名不能回岸的深圳某公司员工撤出急流……


“对我来说,救人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是很平常的事情。”柯石磷说,“每个人都做一些好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好。”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中医抗疫先锋“德叔”九次“逆行”

“病人在哪里,我的战场就在哪里。”人称“德叔”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张忠德,不久前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家的身份,赴甘肃省指导医疗救治工作,第9次“逆行”抗疫。

这位57岁的中医世家传人雄心不减:开辟科技抗疫“第二战场”,为全球抗疫提供“中医经验”。


中西医结合
拿下一场场“硬仗”

张忠德从事中医呼吸疾病、急诊重症诊疗工作已有33年。2003年“非典”、2009年H1N1流感病毒、2013年H7N9型禽流感、2014年登革热疫情局部暴发……德叔和同事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拿下一场场“硬仗”。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广东省中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号召,启动应急预案。作为中医急症学、传染病学两个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认为自己快速组队备战应战责无旁贷。

2020年除夕,他接到上级紧急通知,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赴武汉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作为一名有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党的信任和重托,不可辜负。

2021年4月21日下午,张忠德从云南瑞丽凯旋归来。

在武汉与疫情作斗争的过程中,他与团队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西医协同作战,综合运用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以及中医外治法和特色疗法等改善患者发烧、咳嗽、气喘、乏力、失眠焦虑等主要症状,发挥了1+1>2的效果,大大提高了重症病例救治率,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了重症病例向危重症的转化及病亡率,大大提振了人们抗击疫病的信心。

如今,德叔正积极开辟科技抗疫“第二战场”: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研发应用柴胡解毒方和扶正救肺方,获发明专利授权;牵头实施我国唯一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创新药物“化湿败毒颗粒”3期临床研究,为全球抗疫提供“中医经验”。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管爷”坚守“救人救国救世”医训

从去年1月27日奋笔疾书拟定“国有难,招必至,战必胜!”的倡议书草稿,号召重症医学人“到武汉去!到湖北去!”至今年8月前往郑州支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管向东已经11次出征,近300个日夜奔忙于抗疫一线。

坚守“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中山医训,被尊称为“管爷”的他一人身兼多重榜样:一名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一名ICU学科建设的引领者,不懈践行医者使命。


每救活一个人
都值得开心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重症专业医生,管向东在研究生毕业之初,就立下了坚守“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中山医训的决心,致力于引领中国的重症专业建设的远大理想。

早在1988年,那时候,我国重症专业处于刚起步阶段,管向东就开始从事重症ICU的工作,他30余年如一日,将毕生的时间与精力,积极投身于推动我国现代医学中新兴的重症医学专业。

在人前总是乐呵呵、大嗓门的管向东,被人尊称为“管爷”,心怀侠骨柔情,深知使命所至。去年1月24日,管向东以国家专家组成员的身份在广州待命时,起草《致全国重症医学专业同道倡议书》,发出后获全国同行积极响应——4.26万名援鄂医护人员中,1.9万名来自ICU。

管向东在抗疫一线。

过去一年多来,管爷11次奉命出征,疫区奋战300天,均胜利而归!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中央指导组的医疗救治组国家级专家,他第一时间驰援武汉,每日“疯狂工作”十几个小时,驻点雷神山医院,转战武汉几乎所有重症收治点ICU、湖北各基层县市疫情定点医院和ICU。病死率一度位居湖北乃至全国第一的天门市、仙桃市,经他指导后,病死率大幅降低。

作为见证了中国重症医学发展的“老兵”,管向东在这场抗疫中看到了学科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他说,能通过发挥自己的作用减低死亡率,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每救活一个人,都值得开心。”

被业界亲切称呼“重症八仙”之一,管向东却谦虚地告诉媒体:“我们不是仙,只是在现场发挥了作用,全力以赴地救治病人罢了。我认为‘重症八仙’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宣示,那是在告诉民众,党和国家为了战胜疫情调集了全国最强力量,请大家放心。”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来自佛山的“天使妈妈”陈燕梅


一起来看陈燕梅的感人故事

👇👇👇


17年来,面对不幸,她没有感叹命运的不公,而是用无私母爱把先天失明的双胞胎女儿抚养成才。


9年来,她将家庭之爱延伸为社会大爱,兢兢业业投身特殊教育事业,为佛山普教融合之路探索作出卓越贡献。


她就是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中心小学科研主任、特殊教育教师陈燕梅,被誉为为折翼的特殊儿童修补翅膀的“天使妈妈”。


噩耗来袭坚强起身

“就算为了老人家我们也要挺过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陈燕梅生命的转折点发生在2004年。


当年5月,陈燕梅的双胞胎女儿出生。7个月就早产的她们,出下来只有2斤多,一直在医院ICU里治疗了30多天才出来。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初为人母的陈燕梅沉浸在喜悦与忙碌之中。


当时她和家人都不知道,早产儿因为救治时一直吸氧,氧气浓度难以控制,是有可能会因为氧中毒造成视网膜病变的。


直到孩子出生快6个月,在体检中被医生告知:双胞胎女儿有着先天性视网膜缺陷,她们的双眼见不到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劈得一家人的心支离破碎。


“我的孩子眼睛圆溜溜,又会转,怎么可能看不见呢?!”陈燕梅不相信!


镇里医院说不行就到区里,区里说治疗不了到市里,最后还到省里找专家,她和家人带着孩子不断跑医院,可得到的答案都是孩子的疾病已经发展到窗口期第三、第四期,即便做手术,也只能通过整形保住眼球,复明的机会没有了。


得知他们为了治病四处奔波,一位专家医生直言不讳地说,以现今的医疗技术无法治愈这个疾病,“与其你们花时间在医疗上,不如好好培养孩子。”


“当时我完全是蒙的。”陈燕梅说,从医院出来,她抱着其中一个女儿走在最前头,越走越快、越走越快,丈夫陈锦锋抱着另一个女儿紧紧追着她,不断喊着她的名字。


“回头看到的那一幕我永远记得:我的老公追上我了,我们两人的父母、4个老人家在后面追着他,他们的脸色很沉重、很沉重。我当时切身感觉到,他们身为我们的父母,看到我们的伤心和痛苦,心里要比我们更难受。”


这一刻,痛苦被陈燕梅封印起来,她痛下决心,告诉自己、告诉丈夫:“就算为了老人家我们也要挺过去!”



不畏艰难用爱哺育

“她们有权利像普通孩子一样生活!”


虽然两个女儿眼睛看不见,但值得陈燕梅庆幸的是:女儿们的听力没有问题。她和丈夫达成一致共识,要给女儿们正常的生活。她上网找资料,加入多个盲童家长群,学习教养女儿们的特殊育儿知识。


“我一直觉得她们有这样的权利,跟普通孩子有同样的生活。”陈燕梅说。她认为,普通人群体里很多是她们学习的榜样,也只有多跟普通人融合在一起,她们才知道怎么跟普通人相处,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因此从双胞胎女儿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陈燕梅用爱哺育先天失明双胞胎女儿成长,并不因为女儿们的特殊而娇惯他们,而是鼓励她们自己动手;也不会害怕异样的目光,不带她们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两个孩子跟普通孩子一样,到了该学什么的时候就学。但因双目失明,学习起来肯定要相对慢一些。陈燕梅耐心地一遍遍讲解,带她们摸索、体验,不厌其烦。她还在家里优化家具摆放,鼓励姐妹俩学会借助摸家具找位置。

两个孩子像一颗穿破岩石的种子,开始以喜人之姿萌芽、生长。到她们快3岁时,已经能自己上厕所、洗手、吃饭、午睡,比很多同龄普通孩子还强。

2007年,陈燕梅找到一所普通幼儿园,说明孩子的情况,并提出自己做好了陪读的准备等计划,很幸运的是园长答应让她试试。结果女儿们非常适应幼儿园生活,陈燕梅只是陪了一个上午,就被老师“劝退”了。

如今在生活上,姐妹俩已经完全可以像正常人那样洗衣、做饭、搞卫生。每逢暑假,陈燕梅和丈夫都会带上孩子们外出旅游,即便到了陌生的酒店房间,给她们讲解一下物品摆放位置,她们也可以很快地自如生活。

姐妹俩深深地爱着妈妈,陈燕梅记得,有一次自己工作较晚,当她打开家门时,已看到双胞胎女儿做好饭菜,摆放好碗筷,双双坐在餐桌旁安静地等着她回来吃饭。
那一刻,陈燕梅热泪盈眶。

正面鼓励传递快乐

“我相信我的女儿只要努力一定行!”


人生不只有衣食住行,更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虽然家庭算不上宽裕,陈燕梅积极培养女儿们的兴趣爱好。希望她们可以通过学习,认识大千世界。

4岁时,陈燕梅发现两个女儿对音乐节奏有着不错的感觉,于是萌生了让她们学习钢琴的念头。起初,琴行老师从来没有教过失明的学员,有点畏难。但陈燕梅坚定地说:“我们会比普通人付出几十倍努力来学习,我相信我的女儿也一定行!”在开始练习的那段日子,陈燕梅除了工作、家务、定期送女儿们去琴行练琴外,每天都陪着女儿在家里勤奋练琴。

几年后,女儿们的钢琴水平遇到瓶颈期,无法一下子越过去,陈燕梅还带她们参加比赛、看钢琴演奏会、看有关的电影,鼓励她们坚持下去。

后来她们又学古筝、游泳、瑜伽、象棋,陈燕梅都带领她们大胆尝试。

陈燕梅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在练习瑜伽。


受陈燕梅教育理念的影响,姐妹俩也养成了自信、开朗的性格,磨练了一股子“我自己能行,你不让我做,我偏要做点样子”的韧性。在她的悉心培养下,姐妹二人获得了广东省器乐大赛古筝演奏一等奖、广东省诗歌散文朗诵一等奖。2016年,姐妹俩参加了郎朗音乐会琴童选拔赛并成功晋级,得到了著名钢琴家郎朗奖励的一架钢琴。她们的故事也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从小到大,姐妹俩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她们小学入读佛山启聪学校,中学入读了广州启明学校,2020年中考,还成功考入了该校校本部普通高中班。如今读高二的她们,勇敢地选择参加普通高考。


让陈燕梅夫妇欣慰的是,她们不但心怀学业的梦想,还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待人真诚,懂得感恩、乐于助人、勤劳节俭。饭后会抢着洗碗,天气变化时会打电话提醒长辈添衣,碰上邻居总能聊几句,一次还主动提出要参与爱心捐款。


义无反顾投身特教

“再苦再累,看到他们的进步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流过泪的眼睛更明亮,滴过血的心灵更坚强。


在照顾和培养女儿的经历中,陈燕梅总结出自己有关特殊教育的经验。2012年9月,她毅然从西樵镇中心小学普通班的语文老师转任学校特殊教育岗位。

当时学校特教班只有1个班5名学生,没有专业老师,也没有特别专业的课程。很多学生家长对孩子也没有学业要求,更多的把特教班当作“托儿所”一样。

面对完全陌生的工作领域,陈燕梅再度拾起课本,跑到广州、上海、重庆、江苏等融合教育实践的先进地区学习。认识了同行,她就跟人家约课,自己开车带着特教班老师到附近学校观摩。慢慢地在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3年,陈燕梅开始探索高尔夫音乐在智障儿童身上的应用研究。当时班上学生小彪(化名)因为智力障碍,身体发育迟缓,有睡眠障碍、挑食。但在教学中,陈燕梅惊喜发现她节奏感很强,于是鼓励他参加学校艺术节,她还特意跟学校申请经费,让小彪免费到琴行学习架子鼓2个月,真的成功地完成了节目表演,师生和家长都感到很受触动。此后,小彪家长让他继续学习架子鼓,没想到孩子变得睡得好、吃得香,各方面发展都进步了。2020年,他成功考到佛山市启聪学校的职业预备班,再读1年就可以读职业高中。


由于陈燕梅的不懈地努力,西樵中心小学特教班目前发展到2个班22名学生。他们中有罹患孤独症、智力障碍等各种疾病的特殊儿童,从7~17岁不等。



陈燕梅与特教班师生在一起。


学生小亮(化名)在2016年来到学校特教班就读,当时他因为多动、暴力、智力低下等问题,一度引发家长和原来学校之间矛盾,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到了特教班之后行为也比较失控,踩烂沙发、打烂同学眼镜等事件时有发生。


陈燕梅从每天早上将自己的早餐分给他一半入手,拉近心理距离,又通过耐心谈心和正向激励,让小亮发现了自己动手能力的长处,主动承担打扫庭院的任务。每每见到小亮的父母,陈燕梅都会当面表扬小亮的进步,沐浴在阳光中的小亮开始向好的方向成长。2019年教师节,小亮把一幅画有一棵大树和树下几朵七彩小花的画送给陈燕梅。“大树是陈老师,小花是我们。”小亮断断续续地说。


陈燕梅惊讶之余,感动地留下了眼泪。


“再苦再累,看到他们的进步就觉得一切都值得。”陈燕梅说。



大胆创新普特共融

“不抛弃不放弃,每个特殊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从最初的“拿来主义”到现在,陈燕梅带领西樵中心小学不断走出了自己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路子。

在主管特教工作的9年来,西樵镇中心小学普特共融团队有效开展特教班学生与普通班级学生的融合活动,例如通过简单的音乐游戏、升旗、做早操、打扫卫生等活动,构建特殊孩子的自信心与普通孩子的爱心。


陈燕梅带领特教班孩子们参加植树节活动。


陈燕梅重视教学科研,积极做好各级各类课题研究的常规管理与指导工作,自己也主动承担区级以上的多项规划课题,带出了一支特教专业攻坚团队。


近年来,陈燕梅越深入深入特殊教育,越发现家长工作的重要性。她在教学和调研中发现,一些家长还是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不愿意带特殊孩子走出家门,更误认为“他们不能够做些什么”。


这也导致仍有不少身患疾障的学龄儿童失学在家,长期与外界脱节。一些孩子尽管在学校上学,也没有得到学校和家庭的正确教育。这些特殊的儿童,就象折断翅膀的天使一样,生活在阳光温暖不到的地方。


为了改变这种现实困境,2018年陈燕梅组建“普特共融小组”,发动学校老师、厂企热心人士共同关注特殊儿童,扩大特教力量,从1名教师的特殊班发展为百人关爱特殊儿童的团队。通过每月开展不同形式活动,鼓励家长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多接触社会发展动态,多了解特殊孩子未来就业发展方向。


特教班里的小雨(化名)就是陈燕梅从市场上“捡来的孩子”。15岁之前,她没有读过书,每天游荡在家人经营的菜档口。陈燕梅偶然发现后,主动找到小雨的爸爸,可是等到开学了还没见到人,陈燕梅又带着学校老师二次找上门。2019年,小雨爸爸参加了“普特共融小组”开展的探访工厂活动,看到一名智力低下的特殊工人熟练操纵车床,听到企业老板讲述疫情时候靠该工人把整个工厂车间运作下去,心态发生了大转变,后悔没有教育好女儿,开始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陈燕梅对特殊儿童进行综合评估。


现在除了特教班学生,陈燕梅还负责为全镇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0多名特殊儿童进行教学教育指导工作。时常有家长慕名而来,近年来,陈燕梅平均每年约见20多个特殊儿童进行综合评估,指引家长解决孩子的康复与读书的问题。


“不抛弃不放弃,因为她们都是我的孩子。”在陈燕梅的心中,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她把特殊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用心用情修补折翼的翅膀,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重振信心展翅翱翔,点亮不幸家庭的希望之光。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来源:广东教育传媒综合广州日报、花城新闻、文明揭阳、佛山日报等

转载、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转载/投稿/合作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当成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